2014年广州车展上,夺目的车模与靓丽新车一度是全场焦点,但喧哗背后,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的营销转型与观念碰撞,部分展台仍延续“香车美女”的传统模式,引发公众对过度商业化与物化女性的批评;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弱化模特效应,转向以产品性能、智能科技为核心的体验式展示,反映出汽车消费文化正逐步回归理性,车模行业本身也在舆论压力下面临规范与洗牌,不少车展主办方随后出台措施限制模特着装与展示形式,那一届车展因此被视为一个转折点,既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争议与思考,也标志着汽车营销策略开始迈向更加专业化与内容驱动的新阶段。
2014年11月,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如期开幕,展台上,流光溢彩的新款车型与身着华服的车模相互映衬,成为镜头追逐的焦点,那一年,“车模”这一角色却陷入前所未有的争议漩涡,喧闹与静默之间,她们既是车展流量密码,也是行业转型的见证者。
车模作为汽车展览的衍生职业,早在九十年代便已兴起,其作用本十分明确:以形象吸引观众驻足,引导关注汽车产品,2014年的广州车展上,各大厂商仍延续传统,聘请大量模特助阵,她们身着定制礼服,以专业姿态配合新车发布、车型展示,在镁光灯下演绎着“香车美人”的商业叙事,不少参观者坦言,模特的表现力与汽车的风格契合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台人气。
然而那一年,情况正在起变化,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兴起,部分展台出现以“暴露着装”、“出位行为”博取眼球的现象,引发公众广泛批评,一批打着“艺术”幌子却流于低俗的展示,迅速招致舆论反噬,许多观众抱怨,过度聚焦模特反而削弱了车展作为技术交流和产品发布平台的专业性,一时间,“到底看车还是看人”成为热门话题,甚至引发官方介入整顿。
2014年被视为车模行业的转折点,广州车展后,国内多个大型车展开始推出“限制车模着装”、“减少模特数量”等规定,一些展商转而采用技术讲解员、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替代传统模特,强调汽车本身的技术亮点与设计理念,这意味着,车模这一职业被迫从“颜值经济”向“专业展示”转型。
在这场争议中,车模群体自身的声音却常被忽视,面对舆论指责,许多职业车模表示委屈,一位从业多年的模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接受过专业培训,了解汽车知识,能够准确传达品牌调性,将个别低俗现象等同于整个行业,并不公平。”她表示,车模工作不仅需要外形条件,更需体态管理、镜头表现力及与观众的互动能力,是一门需要专业素养的职业。
十年后再回望,2014年广州车展的车模争议,实则映照出中国会展经济与大众审美观念的变迁,它既是对低俗营销的反拨,也是展览文化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如今的车展,模特虽未消失,但其角色已从“焦点”转向“点缀”,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科技等产品亮点形成更平衡的展示格局。
车模是车展生态的一部分,但不应成为唯一的话题,2014年的那场讨论,最终推动行业回归理性:汽车展览的核心永远应当是车,而所有展示元素都应服务于这一核心,或许,这就是那一年广州车展车模现象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发表评论